榴莲APP下载污_榴莲视频在线_榴莲视频APP18_榴莲视频成人下载大全

阿里店鋪|中國供應商|English   寶雞市中揚金屬材料有限公司官網!
鈦鍛件.鈦標準件中國鈦谷生產供應商
全國服務熱線

0917-339677715591725088

微信公眾號 鈦合金螺絲生產廠家微信公眾號

首頁 >> 新聞資訊 >> 技術資料

噴丸、滾磨及其組合強化對航空用TC4鈦合金零件表面完整性的實驗研究
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1-30 11:49:39 瀏覽次數(shù) :

在航空航天領域,關鍵部件的制作材料多為鈦合金,每年在復雜服役環(huán)境下,部件 80%的失效是疲勞破 壞[1],表現(xiàn)形式如疲勞斷裂、磨損、腐蝕等等,這些破壞所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。為改善航空 TC4 構件的 疲勞破壞性能,通常我們要對其進行改性。目前改性的方法主要有兩種,其一是以合金化的方式即在冶煉的 過程中加入某些特定的元素來提高所需材料的某種性能;其二是對已經成型的胚料或工件進行特殊處理,最 常見的就是表面強化[3]。這兩種方法相比較來說,后者成本更低、適用范圍廣、并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和發(fā)展,技術手段也更加智能化、多樣化。目前常見的表面強化處理工藝有滾磨[4-5](Mass Finishing, MF)、噴丸[6](Shot Peening, SP)等。

噴丸強化技術是一種通過高速沖擊的丸料使金屬表面發(fā)生塑性變形,從而達到強化作用的工藝方法。對 于噴丸強化,國內外已有很多研究但研究對象以鋼材料為主,針對航空鈦合 金材料的噴丸研究相對較少。張亞龍等[7]采用噴丸工藝對 Cr-Ni-Mo 系高強鋼進行強化處理,通過摩 擦磨損試驗機考察并分析了噴丸前后試樣的摩擦磨損性能,進一步揭示了噴丸工藝的強化機理。AHMED 等 [9]研究了噴丸工藝對 TC4 的強化機理,TC4 鈦合金表層產生了較大的壓應力,這導致疲勞裂紋源難以在基 體表面產生,之后將裂紋源驅趕到次表面的強化層后,疲勞性能提高。滾磨強化是一種較為成熟的表面光整 加工技術,它利用滾拋磨塊與工件間的復雜相對運動,消除工件表面毛刺、氧化物、改變工件形貌、力學性 能、光潔度,從而達到提高工件表面質量的目的。該方法操作簡便、生產成本低、生產效率高,已被廣泛應 用于機加工領域。目前,太原理工大學表面光整技術研究所在國內走在了前列,多年來在加工機理、模擬仿 真及實踐應用等方面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[10]。高建紅[11]、張曉東[12]從表面粗糙度、硬度、殘余應力、 金相組織等方面研究了滾磨光整加工中鈦合金的表面完整性改善。

現(xiàn)有研究[13-14]結果表明,單一表面強化手段有其優(yōu)勢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,如滾磨光整加工能 夠在材料表層引入穩(wěn)定性較好的強化層,且其光整效果明顯,能使近表面發(fā)生塑性變形,引起晶粒細化,但 常規(guī)的滾磨強化引入的殘余壓應力層深一般;噴丸強化效率較高,能夠對異性結構件進行有效的表面強化, 但噴丸強化往往會犧牲表面粗糙度,且強化層厚度和表面的塑性變形是不均勻的;激光沖擊強化強化層厚度 大,可在層間產生較大的殘余壓應力,但其表面光整、表層硬化方面沒有明顯作用,強化效率較低。曹子文 等[15]對 TC17 鈦合金開展了激光沖擊和噴丸復合強化,結果表明激光沖擊殘余壓應力的影響層更深,距離 表面 0.1mm 以內的殘余壓應力分布與噴丸近似,0.1mm 以外則受激光沖擊影響,同時復合強化有效提升了 表面殘余應力的均勻性。TAN[16]。等研究了噴丸、超聲滾壓和激光沖擊強化后 TC17 鈦合金表面完整性的 差異,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經過超聲滾壓強化處理后,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是最低的,數(shù)值為 0.04~0.12μm,激光沖 擊強化后表面粗糙度則為 0.36~0.72μm;激光沖擊、超 聲 滾 壓 強 化 影 響 層 深 度 分 別 為1.5mm 、0.8mm,激光沖擊影響層深度較大。

為了提升航空鈦合金(TC4)的抗疲勞性能并進一步改善其綜合表面完整性性能,提出了一種將噴丸、 滾磨最優(yōu)參數(shù)進行組合強化的方法。由于滾磨強化表面光整效果顯著,表層形變較均勻,噴丸強化效率高, 將兩種工藝的最優(yōu)參數(shù)進行組合有望能夠將兩者的優(yōu)勢結合起來,在形成較大層深強化層的基礎上,改善表 面光整效果,進一步提高航空鈦合金的表面質量,提升抗疲勞性能。基于此,開展了噴丸、滾磨、組合強化 試驗,利用粗糙度儀、硬度儀、iXRD 殘余應力分析儀等設備,通過表征三種加工工藝在表面完整性指標( 表面形貌、表面粗糙度、表層殘余應力、微觀組織、表面顯微硬度)上的差別和關聯(lián),揭示了組合強化后鈦 合金表面完整性的演變規(guī)律,闡明噴丸/滾磨組合強化鈦合金的強化機理。

1、實驗方案

1.1 實驗材料

實驗所用材料均為鑄態(tài)的航空鈦合金(Ti-6Al-4V),零件尺寸見圖 1,材料經過 950℃熱處理 1h、銑削后的表面形貌見圖 2 所示,記為未處理狀態(tài),表面粗糙度 Ra=0.41。

截圖20250211122251.png

1.2 實驗方法

噴丸和滾磨組合強化實驗裝置見圖 3 所示,噴丸設備見圖 3(a),其由手動噴丸機、空壓機、壓氣機組 成,離心式滾磨設備見圖 3(b)所示。噴丸/滾磨組合強化過程中,試樣在完成噴丸強化后進行滾磨光整加工 。試樣按照強化方法共分為 4 部分:1 未處理(NT)、2 噴丸強化(SP)、3 滾磨加工(MF)、4 噴丸/滾磨組合 強化(SP/MF)。最優(yōu)參數(shù)組合強化中噴丸工藝參數(shù)和滾磨光整的工藝參數(shù)與單一的強化工藝保持一致。

截圖20250211122316.png

噴丸主要參數(shù)[17-19]見表 1。噴丸速度的控制,通過改變噴丸氣壓來改變噴丸速度,根據公式[20]

截圖20250211122324.png

式 中,v 表示彈丸的初速度(m/s),ps表示噴丸氣壓( =0.3 a s p MP ), Ms 表示彈丸流量( Ms =20.1kg / min ),D 是彈丸直徑,本次噴丸試驗噴丸直徑選用D mm =0.3,彈 丸 速度經計算: v =40ms。 滾磨具體參數(shù)[10-12]見表 2。

截圖20250211122342.png

1.3 表面完整性表征的方法

采用 DSX1000 超景深顯微鏡測試試件不同區(qū)域的表面形貌。

依據 GB/T1031-2009《產品幾何技術規(guī)范(GPS)表面結構輪廓法表面粗糙度參數(shù)及其數(shù)值》,對已加工 的試件進行了表面粗糙度測試。測試方法:采用 Mahr 400 粗糙度儀對試件不同區(qū)域進行測試,取 Ra 進行 研究,為了確保數(shù)據的準確性,每個測試點測量六次并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。

用 PROTO 公司的 iXRD 殘余應力分析儀對表面殘余應力進行測試,測試中對材料庫參數(shù)進行如下設置 :輻射類型選擇為 Cu_K-Alpha,點陣選擇HCP 密排六方結構,衍射晶面{101},Bragg 角 138°。采用 SF-1 型電解拋光盤對試樣進行層層電解,測定試件在層厚方向的殘余應力,電解溶液為飽和氯化鈉溶液。

微觀組織檢測時采用線切割截取試樣,用砂紙將試樣橫截面打磨拋光至鏡面,隨后使用專用腐蝕液腐蝕 試樣 10~15s。采用超景深顯微鏡觀測未處理、噴丸處理、滾磨處理、噴丸/滾磨處理后試樣的微觀組織形貌 。

采用 HM-100 顯微硬度儀測試不同試件的顯微硬度(維氏硬度)。維氏硬度的測定,是用一種具有 136° 頂角的金剛石方錐,在一個負載下,經過一段時間后,測定壓痕的對角線長度,并根據公式求出其硬度值。 試驗前,待測部位要用砂紙打磨拋光;試驗時加載0.98N,靜壓 15S。

2、 實驗結果及分析

2.1 表面形貌

表面形貌是機械加工表面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。在試件的服役過程中,由其生產制造過程中的微裂紋等 表面缺陷往往會引起應力集中,對裂紋的萌生和擴展產生促進作用,進而引發(fā)疲勞斷裂。圖 4 是不同加工 工藝處理后航空鈦合金的表面形貌。

截圖20250211122357.png

未處理狀態(tài)下,見圖 4(a),即銑削處理狀態(tài)下,試樣表面有較為明顯的溝槽,紋理明顯;噴丸后見圖 4(b),表面紋理略有改善,但由于噴丸強化的特性,表面形貌的均勻性較差,這可能與噴丸過程中彈丸的非 連續(xù)性作用較強有關;滾磨后見圖 4(c),表面的溝壑狀紋理減弱,同時材料表面結構的均一性也得到了明 顯改善,這說明滾磨強化對材料表面具有“削峰填谷”的作用,能夠明顯改善表面形貌;噴丸/滾磨組合強 化后見圖 4(d),表面形貌相較于噴丸強化有了明顯的改善,不均勻性可以得到較好的解決,表面光整效果 得到了提升。綜合對比說明噴丸/滾磨組合工藝能較好的改善試樣的表面形貌,滾磨工藝起主要作用。

2.2 表面粗糙度

粗糙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降低應力集中,從而提升材料的抗疲勞性能[21]。圖 5 顯示出在 不同加工工藝處理后,試樣表面粗糙度 Ra 的變化。未處理狀態(tài)下,銑削表面的溝壑較為明顯,表面粗糙度 值為 0.41;相較于未處理狀態(tài),經噴丸處理后,表面粗糙度提高了 197%左右,滾磨后表面粗糙度減小約 34%;噴丸/滾磨組合強化后,滾磨的光整效果明顯,表面粗糙度減小約 17%,相較于單一噴丸強化和滾磨強 化,表面粗糙度分別下降了 72%和-26%。

截圖20250211122409.png

噴丸強化的過程中,由于沖擊的不均勻性以及應力波的擴散對表面影響較大,這會導致材料表面不平整 ,粗糙度值增加[22],且此類現(xiàn)象對于強度、硬度較低的材料更加明顯[23]。滾磨強化的過程中,表面原本 存在的銑削溝壑突起處受到滾拋磨塊的壓力和振動的耦合作用,表面發(fā)生塑性流動,“波峰”與“波谷”的 高程差異顯著縮小,試樣表面變得更加平坦。通過對比未處理與滾磨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發(fā)現(xiàn),滾磨強化效 果不明顯,而通過對比噴丸與噴丸/滾磨后的表面粗糙度,結論剛好相反,且有研究表明其與材料初始表面 質量關系較為緊密。當初始表面較光滑或具有較高表面質量時,滾磨強化對其加工質量的影響較小;當初始 表面存在明顯的溝壑,其表面粗糙度值會更大,此時進行滾磨加工,表面粗糙度的影響相對較大。在此基礎 上,通過對四種工況下表面粗糙度的比較,說明了噴丸/滾磨組合強化工藝中將滾磨強化作為最后一道工藝 的有效性與可行性,能夠顯著減少表面粗糙度,減小表面應力集中程度,提升表面質量,提高零件的耐疲勞 能力。

2.3 表層殘余應力

試件在使用過程中,由于殘余壓應力的存在,可以有效地抑制疲勞裂紋的產生與擴展,提高了試件的疲 勞壽命。表層殘余應力特征的定量表征參數(shù)有表面殘余應力值、最大殘余壓應力、殘余壓應力層深等[11]。圖 6 是不同加工工藝處理后試樣表面殘余應力情況。

截圖20250211122426.png

初始銑削表面存在-413MPa 的殘余壓應力,為后續(xù)強化工藝對殘余壓應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條件。噴丸 強化后的殘余壓應力比未處理時提高104%和 127%,軸向殘余應力為-843 MPa,切向殘余應力為-939 MPa; 與未處理相比,滾磨后的軸向殘余壓應力為-632MPa,提高了 53%,且切向壓應力為-480MPa。通過比較軸向 和切向殘余壓應力值,可以得出噴丸強化的均勻性要高于滾磨強化,且與滾磨強化工藝相比,噴丸處理產生 的殘余壓應力較大;噴丸/滾磨組合強化后表面殘余壓應力值相較于單一的噴丸強化略有下降,表面軸向殘 余壓應力值大于切向殘余壓應力值,這與滾磨強化后表面殘余應力的分布規(guī)律類似,說明組合強化后表面殘 余應力受滾磨工藝影響較大。

用電解拋光機將試樣逐層腐蝕,然后再逐層檢測不同深度下的應力值。經過多次測量,發(fā)現(xiàn)由于噴丸( 滾磨)強化后軸向殘余應力和切向殘余應力沿層深分布規(guī)律近似且軸向殘余應力值較大,故選擇軸向殘余應 力來分析不同表面處理狀態(tài)下殘余應力沿層深的分布規(guī)律[24]。由于實驗中每次電解去層的深度難以準確把 控,通過電解時間控制每次去除的厚度,去除深度誤差范圍為 0.025~0.05mm,每種工藝處理后取 3 個平行 試樣進行測量,將殘余壓應力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,測量到殘余壓應力消失為止。圖 7 是不同加工工藝處 理后殘余壓應力平均值與層深的關系圖。

截圖20250211122442.png

經噴丸處理后,試件表面的殘余壓應力峰值達到-920 MPa,并隨著深度的增大,表層的殘余壓應力逐漸 減小,影響層厚度達到 0.8 mm 左右;經滾磨處理后,試樣的殘余應力呈現(xiàn)“勺型”分布[25],其最大殘余 應力發(fā)生在試樣的亞表面,達到了-717 MPa,其影響層厚度約為 0.35 mm;這兩種強化方法比較,突出了噴 丸強化在殘余壓應力幅值和影響層厚度方面的優(yōu)越性。

噴丸/滾磨組合工藝后,殘余壓應力幅值從噴丸表層傳遞到次表層,發(fā)生在離表層約 0.1~0.2mm 范圍內 ,其幅值進一步提升至-941MPa,殘余壓應力 幅 值 最 大 , 且 影 響 層 深 度 高 達0.85mm 左右,與 噴丸處理后的殘余壓應力層深相近,組合強化以后殘余應力層深的分布規(guī)律體現(xiàn)出了兩種工藝相疊加的特點 ,距表面 0.35mm 以內,殘余應力具有相似于滾磨強化的分布規(guī)律;距表面 0.35mm 以外,其分布規(guī)律與單 一的噴丸強化近似,滾磨強化對深層區(qū)域的影響能力較弱。這表明,滾磨表面的殘余壓應力影響層厚度不 大,且主要集中在次表層,而噴丸強化則是影響層厚度的重要因素。

2.4 微觀組織

在微觀晶粒的變化過程中,晶粒結構越小,越能更好的分散材料的塑性變形,其結果會導致更加均勻的 塑性變形以及更少的內應力集中,疲勞性能越好,且晶粒細化程度越明顯,晶界面越多,晶粒與晶粒之間交 錯得越緊密,強度和韌性就越好[20]。圖 8 是不同加工工藝處理后材料橫截面的微觀結構形態(tài)圖。

截圖20250211122456.png

未處理試樣見圖 8(a),表現(xiàn)為少量的等軸α相、大量的條狀組織以及少量晶間β相,β相分布在α相 的邊界上,晶粒在銑削力作用下破碎、拉長[26],晶粒組織較大;噴丸加工后見圖 8(b),晶粒組織細化明 顯,引入了一定的塑性變形層;滾磨加工后見圖 8(c),與未處理試樣圖相比,發(fā)生了輕微的晶粒細化現(xiàn)象 ,引入的塑性變形層次于噴丸處理;噴丸/滾磨組合后見圖 8(d),出現(xiàn)了明顯的晶粒細化現(xiàn)象,引入的塑性 變形層最大。

未標題-1.jpg

噴丸與滾磨加工的過程中工件表面連續(xù)不斷地受到丸粒、磨塊的滾壓和撞擊,都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晶粒 細化,且引入了一定的塑性變形層,通過對比發(fā)現(xiàn),噴丸/滾磨組合后晶粒細化現(xiàn)象更加明顯、引入了更大 的塑性應變層。

2.5 表面顯微硬度

零件表面的顯微硬度是影響耐磨、抗疲勞性能的主要因素。顯微硬度是衡量材料抗壓入彈塑性變形能力 的關鍵指標,它直接體現(xiàn)了加載時的應力/應變、卸荷后的彈性回復和塑性壓痕特征。測定表層硬度多用維 氏硬度來表征,一方面是其壓痕小,可測定表層硬度梯度以充分表征表層的強度特性;另一方面是因為其精 度高,對表面破壞性小[14]。圖 9 是不同加工工藝處理后的表面顯微硬度分布情況。

未處理表面顯微硬度為361.3HV0.1,噴丸處理后硬度變?yōu)?83.9 HV0.1,提高了約 34%;滾磨光整處 理后硬度值為 395.7 HV0.1,提高了約9.5%;噴丸/滾磨組合光整工藝后硬度值為 503.4 HV0.1,提高了約 39%;組合強化后較單一加工方式,分別提高了 4%和 27%。組合工藝后硬度值的變化體現(xiàn)出噴丸與滾磨工藝 的疊加效果,噴丸對航空鈦合金表面連續(xù)擊打作用更大,噴丸起主要作用。

3、 結論

通過對表面完整性參數(shù)的表征,可得出如下結論:

(1)噴丸/滾磨組合強化能夠有效的改善航空鈦合金零部件的表面光整效果,其中滾磨光整起到了主要作 用。

(2)噴丸/滾磨組合強化為 TC4 試件引入了幅值更高的殘余壓應力,高達-941 MPa;殘余壓應力影響層 厚度更大,高達約 0.85 mm,且殘余壓應力幅值出現(xiàn)在距表面 0.1~0.2 mm 處;其中噴丸起主要作用,組合 強化后的殘余壓應力分布規(guī)律體現(xiàn)出兩種工藝相疊加的特點,即距表面 0.35 mm 以內,殘余應力具有相似 于滾磨強化的分布規(guī)律;距表面 0.35 mm 以外,其分布規(guī)律與單一的噴丸強化近似。

(3)噴丸/滾磨組合強化后,材料表層晶粒細化現(xiàn)象明顯、引入了更深的塑性變形層。

(4)噴丸/滾磨組合強化后,材料表層顯微硬度最大,其中噴丸強化起到了主要作用。

考慮到噴丸過程中彈丸的非連續(xù)性作用較強,對表面形貌會造成影響,為了得到更高的表面質量,下一 步將進行大粒徑噴丸/小粒徑噴丸/滾磨組合強化的研究。

參考文獻

[1]劉文才. ZK60 和 GW103K 鎂合金高周疲勞行為及其噴丸強化研究[D]. 上海: 上海交通大學, 2011.

[2]孫一帆,胡國杰,劉夢金,等.噴丸強化對2024 鋁合金/鈦合金鉚接件微動疲勞性能的影響[J].表面技 術,2023,52(1):381-393.

SUN Y F,HU G J,LIU M J, et al. Effect of shoot peening on fretting fatigue resistance of 2024 aluminum alloy/titanium alloy riveted joint[J].Surface Technology,2023,52(1):381-393.

[3]孫希泰. 材料表面強化技術[M]. 北京: 化學工業(yè)出版社, 2005.

[4]MUNOZ-CUBILS J, CORONADO J J, RODRIGUEZ S A. Deep rolling effect on fatigue behavior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,2017, 95: 120- 131.

[5]DANEKAS C, HEIKEBRUEGGE S, SCHUBNELL J, et al. Influence of deep rolling on surface layer condition and fatigue life of steel welded joints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, 2022, 162: 106994.

[6]LUONG H, HILL M R. The effects of laser peening and shot peening on high cycle fatigue in 7075-T7451 aluminum alloy[J].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: A, 2010, 527(3): 699- 707.

[7]Xie L C, Zhang J, Xiong C B, et al. Investigation on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of the residual stress distribution in deformed surface layer of Ti-6Al-4V after shot peening[J]. Materials and Design, 2012, 41: 314-318.

[8]張亞龍, 吳魯紀, 何肖飛, 等. 噴丸強化對 Cr-Ni-Mo 系高強鋼的摩擦磨損性能影響[J]. 摩擦學 學報, 2023, 43(9): 1072-1082.

ZHANG Y L,WU L J,HE X F, et al. Effect of shot peening on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s of Cr-Ni-Mo high strength steel[J].Tribology,2023,43(9):1072-1082.

[9]AHMED A A, MHAEDE M, WOLLMANN M, et al. Effect of micro shot peening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two microstructure Ti-6Al-4V alloy[J]. Applied Surface Science, 2016, 363(15): 50-58.

[10]陳玉楠,李文輝,李秀紅,等.主軸式滾磨光整加工過程中滾拋磨塊作用力測試與分析[J]. 中國表面 工程, 2017, 30(1): 1-8.

CHEN Y N,LI W H,LI X H, et al. Force test and analysis of abrasive in spindle barrel finishing process[J].China Surface Engineering,2017,30(1):1-8.

[11]高建紅.鈦合金滾磨光整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[D].太原理工大學,2014.

[12]張曉東.離心滾磨光整加工改善鈦合金抗疲勞性能的實驗研究[D]. 太原理工大學,2015.

[13]林爽,蔡晉,王剛,等.TC17 鈦合金超聲噴丸強化殘余應力場分析[J]航空制造技術,2023,66 (16):117-123.

LIN S,CAI J,WANG G, et al. Residual stress field analysis of TC17 titanium alloy by ultrasonic shot peening[J].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,2023,66(16):117-123.

[14]田凱,帥仕祥,羅學昆,等.激光沖擊/機械噴丸復合強化對 TC4 鈦合金外物損傷疲 勞 性 能 的 影 響 [J]. 航 空 材 料 學報,2023,43(4):94-101.

TIAN K,SHUAI S X,LUO X K, et al. Effect of co-strengthening of laser impact/mechanical shot peening on fatigue performance of TC4 titanium alloy damaged by foreign objects [J].Journal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,2023,43(4):94-101.

[15]曹子文,張杰,車志剛,等.激光沖擊與噴丸復合強化 TC17 鈦合金表層殘余應力研究[J].表面技術, 2018, 47(11): 80-84.

CAO Z W,ZHANG J,CHE Z G, et al. Residual stresses of compound Strengthening case on TC17 titanium alloy by laser peening and shot peening[J].Surface Technology,2018,47(11):80-84.

[16]TAN L, YAO C, ZHANG D, et al. Effects of different mechanical surface treatments on surface integrity of TC17 alloys[J].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, 2020,

398: 126073.

[17]WANG C, LUO K, WANG J, et al. Carbide-facilitated nanocrystallization of martensitic laths and carbide deformation in AISI 420 stainless steel during laser shock peening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, 2022, 150: 103191.

[18]ZOU S, WU J, ZHANG Y, et al. Surface integrity and fatigue lives of Ti17 compressor blades subjected to laser shock peening with square spots[J].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, 2018, 347: 398-406.

[19]張洪偉,張家麒,高師,等.噴丸殘余應力對 TC4 鈦合金疲勞壽命的影響及其松弛行為 [J]. 中國表 面工程,2024,37(4):171-178.

ZHANG H W,ZHANG J Q,GAO S, et al. Effect of shot-peening residual stress on fatigue life and relaxation of TC4[J].China Surface Engineering,2024,37(4):171-178.

[20]李開發(fā),王成,汪森輝,等.表面形貌對TC4 鈦合金噴丸強化效果的影響[J].塑性工程學報,2022,29 (4):89-96.

LI K F,WANG C,WANG S H, et al. Effect of surface morphology on shot peeing of TC4 titanium alloy[J].Journal of Plasticity Engineering,2022,29(4):89-96.

[21]AZEVEDO L, KASHAEV N, HORSTMANN C, et al. Fatigue behaviour of laser shock peened AISI D2 tool steel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, 2022, 165: 107226.

[22]QIN Z, LI B, HUANG X, et al. The effect of laser shock peening on surface integrity and high and very high cycle fatigue properties of 2024-T351 aluminum alloy[J]. 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, 2022, 149: 107897.

[23]ZOU S, WU J, ZHANG Y, et al. Surface integrity and fatigue lives of Ti-17 compressor blades subjected to laser shock peening with square spots[J].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, 2018, 347: 398-406.

[24]ZHANG R, ZHAO W, ZHANG H, et al. Fatigue performance rejuvenation of corroded 7075- T651 aluminum alloy through ultrasonic nanocrystal surface modification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, 2021, 153: 106463.

[25]樊榮.臥式離心式滾磨光整 TC4 試件表面完整性與抗疲勞性能實驗研究[D].太原理工大 學,2017.

[26]韓銳,李秀紅,王嘉明,等.水平強制振動光整加工對 TC4 鈦合金表面完整性參數(shù) 的 影 響 [J]. 中 國 機 械 工程,2023,34(17):2037-2047.

HAN R, LI X H, WANG J M, et al. Influences of horizontal forced vibration finishing on surface integrity parameters of TC4 titanium alloys[J].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,2023,34(17):2037-2047.

[27]LI W H, ZHANG L, LI X H, et al. Discre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particle behavior in mass finishing process: A parametric study[J]. Journal of the Balkan Tribological Association, 2016, 22(3): 2731-2750.

本文創(chuàng)新點:基于單個的噴丸、滾磨光整工藝能夠提升航空鈦合金(TC4)表面質量,進而提升其抗疲勞 性能的事實,提出了一種將兩種工藝的最優(yōu)參數(shù)進行組合強化的方法,開展了噴丸、滾磨、噴丸/滾磨組合 強化實驗,對比分析三種加工工藝技術對航空鈦合金(TC4)在表面完整性指標(表面形貌、表面粗糙度、表 層殘余應力、微觀組織、表面顯微硬度)上的差異和聯(lián)系,進而闡明了組合強化對航空鈦合金抗疲勞性能提 高的原理。

相關鏈接

Copyright @ 2020 寶雞市中揚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   ICP備案號:陜ICP備17004556號    在線統(tǒng)計
@ 2020 寶雞市中揚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在線客服
客服電話

全國免費服務熱線
0917 - 3396777
掃一掃

zy-titanium.com
中揚金屬手機網

返回頂部